疾病详情
攻击行为

广泛见于从低等动物到人类的整个动物界,在个体生存的种族保存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攻击行为具有神奇性,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安全,全球每年因暴力而丧命的人数达200万,而且每年因暴力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攻击行为已经成为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和精神病学关注的焦点之一。攻击行为的概念目的尚未统一,包含折广义和侠义两个方面,广义的攻击行为包括对人(他人和自身)、队伍和物体的伤害行为,而侠义的攻击行为则仅指对自身以外的伤害行为。
人类的攻击行为,由于攻击行为的概念和定义不同,所报道的攻击行为发生率差别很大,从20%到70%不等,目前尚无公认的流行病学资料。国内谐谢振安(1997)曾对4所大学进行过攻击行为调查,结果发现有54.7们的学生曾有过言语、打架斗殴、破坏他人或集体财务、自伤性攻击行为,其中有4.2%的学生因攻击行为受到过学校处分。Swanson等(1990)曾对美国5个地区的17803人进行了攻击行为调查,结果发现:有18%的人以往曾有过使用无期、殴打别人或饮酒时发生斗殴等攻击行为,1年内有过攻击行为的为3.5%;攻击者比一般人群有更高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其中有近50%的攻击者可以建立DSM系统轴I的诊断,近期发生攻击的与精神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可以多种多样,如讽刺挖苦,散布流言,漠视社会规范,抗拒权威,打架斗殴,普通他人或集体财物等。攻击行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如言语、动作和暴力行为,有意与无意的攻击,敌对与非敌对攻击,个人与团体攻击等。
1、攻击行为的预测
由于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伤害性,但准确预测非常困难。对攻击行为具有较高预示性的有:过去有过冲动暴力行为、有无法控制的愤怒、处于妄想或躁狂状态、有伤害或杀人的念头、人格障碍、痴呆、谵妄、酒精、药物中毒等精神障碍。
2、攻击行为的预防
攻击行为的预防一般分为基础处理和情景处理两个方面,基础处理包括:妥善处理原发问题、疾病和应激,改善应对策略,改善和加强社会支持,避免社会性诱导等。情景处理包括:了解相关信息,评价攻击的可能性,建立适宜环境,减少诱发因素。注意接触粉饰,应和缓、得体,表现出同情和关心,避免威胁和挑衅,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并保持一定的距离;鼓励适当方式的表达与宣泄,分散主义里,转移攻击意图,鼓励自我等以提高自控能力;通过医疗及行为方式控制攻击的原因等。
3、攻击行为的处理
首先须事先对工作人员在隔离、监禁等技术方面进行训练。在攻击行为发生时,应采取紧急措施处理,避免单独接触,须尽快接触攻击者的武装,控制场面及保护其他人,隔离攻击者,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或药物控制等。对于存在潜在攻击性的人一般可采取教育、疏导、感化、刑事处罚及其他社会性制裁和心理、行为重建等方式;对存在医学问题者,须根据不同情况去抗焦虑、抗抑郁、抗精神病、抗癫痫及心境稳定剂等药物治疗,对顽固和严重暴力倾向者必要时可采取电休克或监禁等方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