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肱骨上端骨骺分离

肱骨上端有三个骨骺,即肱骨头,大结节及小结节,顺序于1 岁、3 岁及5 岁出现骨骺,于5~8 岁三个骨骺融合成为肱骨上端一个骨骺,至19~21 岁骨骺与肱骨干融合。因此,肱骨上端骨骺分离多见于7~18 岁;以后成人可发生肱骨解剖颈骨折。
由于肱骨上端在额状面上,肱骨干骺端形成15°左右的后倾角,骨骺中心位于骺板的内后侧,因此,沿肱骨干向上传导的暴力作用于骺板,产生剪切应力,造成骨折线呈斜形,前外侧部分经过骺板面骨骺分离,后内侧部分经过干骺端时,形成一个三角形骨片,骨折线倾斜程度随年龄而异,年龄越大则骨折线经过骺板之横行距离越短,干骺端骨折片越大,且使倾斜面距离越长,骨折端越不稳定。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此骨骺分离多因跌倒时,上肢外展及前屈、外旋及内旋等关系,暴力沿肱骨向上传导作用于骺板或肱骨解剖颈所致。

年龄多在18 岁以下,个别病例可达20 岁。
1.肿胀 因骨折位于关节外,局部肿胀明显,可有皮下淤血。
2.疼痛 尤以活动上时为甚,同时伴环状压痛及传导叩痛。
3.活动受限。
1.手法复位外固定
(1)用1%~2%普鲁卡因血肿内麻醉。
(2)伤员坐位或仰卧位,伤肢上臂外展前屈位。
(3)经伤侧腋窝、胸壁及背侧用布带向健侧做对抗牵引,一助手将伤肢屈肘90°,沿肱骨纵轴牵引。
(4)术者用手向后按压远侧骨折端,一般即可复位。复位后稍放松一点牵引,使骨折端互相抵紧。
(5)用外展架及石膏固定,以维持骨折端的对位。
2.切开复位内固定 手法整复失败或肱骨头已脱位者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复位操作并不困难,用肩部前内侧切口,暴露骨折端,并容易得到满意的复位,用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缝合伤口,可以早期活动。一般仅用三角巾悬吊伤肢,不做特别的外固定。有可能发生肱骨头无菌性坏死。
3.人工肩关节置换 年龄较大的患者,骨质疏松较严重,并有肱骨头骨折粉碎严重而无法进行有效的固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也很难达到足够的稳定性来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不愈合、畸形愈合以及肱骨头缺血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肱骨上端的血供主要来自前肱返动脉的升支,此支于结节间沟(肱二头肌肌间沟)部位进入肱骨头。因创伤骨折移位而损伤此支动脉,可导致骨折不愈合以及肱骨头缺血坏死。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对这类病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人工肩关节置换绝大多数为肱骨头置换,一般不需进行关节盂的置换。
只有在合并肩关节退行性变、关节盂磨损或骨折、发育不良等特殊情况下才考虑全肩置换。但是,对于年轻的患者,从长期随访结果来看应用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活动度。但进行评估时,却接近一半的年轻患者的结果不满意。而一些未采用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患者,尽管存在肱骨头的坏死、塌陷,若复位良好且达到近似解剖愈合,患者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的情况可与人工肩关节置换的结果相似。对年轻患者应用人工肩关节置换须十分谨慎,尽可能进行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但必须骨折达到良好复位,若术中无法达到满意的复位则改为人工肩关节置换。
预后: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后,积极的功能锻炼,预后尚可。
预防: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