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先天发育或外伤导致神经麻痹继发眼外肌的改变有关。
固定性斜视依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固定性斜视(congenital strabismus fixus)和后天性固定性斜视(acquired strabismus fixus)。依其眼位偏斜方向又分为固定性内斜视、固定性外斜视、固定性上斜视和固定性下斜视。
1.先天性固定性斜视 临床表现有以下7 点:
(1)多为内斜,外斜少见。
(2)发病年龄较小,多为双眼。
(3)眼位在所有方向均明显内斜,双眼一直处于内转位置。
(4)眼球不能外转,强行向外牵拉,眼球也不能达中线,一般无垂直运动受限。
(5)牵拉试验强阳性。
(6)术中可见受累眼外肌挛缩,并呈纤维条索状。
(7)EMG 检查显示眼球内转时内直肌无放电现象或仅有微弱放电。
2.后天性固定性斜视临床表现有以下7 点:
(1)多见于年龄在40 岁以后的成年人的进行性斜视。
(2)内斜视多见,外斜视、上斜视及下斜视罕见。
(3)多见于单眼或双眼视力不良者,与高度近视的关系密切,个别病例有外伤史。
(4)眼位在各方向均明显内斜,强行牵拉外转可达中线或稍过中线。
(5)牵拉试验阳性。
(6)术中可见内直肌异常挛缩。
(7)EMG 检查显示眼球内转时内直肌可有不同程度的放电现象。
本病主要为手术矫正,目的是解除挛缩和纤维化肌肉的牵引,使眼球恢复正位。但由于挛缩肌的直接拮抗肌肌力较弱,常需加强才能获得较好效果。手术方法有如下5 种:
1.肌肉完全断腱并结膜后退术 方法是首先将挛缩的肌肉做完全断腱(包括肌间膜和节制韧带一并切断),并将挛缩的球结膜及眼球筋膜后退。再于角膜颞侧缘外2.0mm 处做一牵引缝线固定在外眦部,将眼球向斜视反方向固定,使之轻度过矫。缝线可在术后5 天拆除,受累肌的拮抗肌也可做缩短术。
2.肌肉断腱加直接拮抗肌前徙术 将挛缩肌肉完全断腱后,再行对侧肌肉的前徙,如固定性内斜视做外直肌前徙,但仍有部分病例达不到美容矫正效果。
3.眶缘固定术 本法是对上述2 种术式的补充手术。对一些斜度较大的固定性斜视患者,虽然做了挛缩肌肉的完全断腱、结膜后退和拮抗肌的加强术,但仍不能使眼球正位者,可行眶缘固定术。方法是用不吸收缝线将眼球固定在眶缘骨膜上,部分病例可得到美容效果。
4.阔筋膜移植矫正术 即根据应用阔筋膜矫正上睑下垂的原理,用于矫正固定性内斜视。方法是先做内直肌断腱后,再于外直肌附着处切开球结膜,分离暴露外直肌,然后向外眦方向潜行剥离至眶缘,于距外眦5.0mm 处纵行切开皮肤1.0cm,直达骨膜,向结膜侧潜行分离使与结膜切口相通,形成隧道。取8.0cm×5.0cm 阔筋膜条带穿过隧道,一端缝于外直肌止端,拉紧条带使眼球正位并稍呈过矫位,将条带外端固定在眶骨膜上,剪除多余条带,缝合切口。也有人以硅胶带代替阔筋膜做以上手术。
5.Jensen 术 可以将Jensen 直肌联结术应用于固定性外斜视的矫正。方法是将内直肌上、下各1/2 肌束分别与上直肌和下直肌鼻侧1/2 肌束联结,再根据眼位情况行外直肌后退术。原则上应先行外直肌后徙,再行Jensen 术。
预后:对肌肉挛缩或纤维化的病例,手术可以使眼球恢复正位,但眼球运动幅度有限。
预防: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