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属密螺旋体科,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沿中轴旋转运动。在普通显微镜下难以看到,需要暗视野显微镜观察;亦可用银染色法检查,菌体呈深褐或黑色。对热、酸、干燥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病原体通过皮肤、黏膜或伤口进入人体,经小血管和淋巴管至血循环。在血流中繁殖,形成败血症,并释放溶血素及内毒素样物质等致病因子引起临床症状。钩体大量侵入内脏如肺、肝、肾、心及中枢神经系统,即导致脏器损害,并出现相应脏器的并发症。
1.临床分期与类型潜伏期为10天左右。多数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复杂,轻重差异很大。
根据发病原理可将本病临床病程分为败血症期和免疫反应期。另据临床特点又可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又称Weil病)、脑膜脑炎型、肾功能衰竭型及后发症等。
(1)败血症期:
①急性期(起病后1~10天)主要有发热、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肠肌疼痛、淋巴结肿大等,以腓肠肌痛较突出。除上述毒血症症状外,涉及各脏器均有其特殊的表现,如流感、肺大出血、黄疸、肾功能衰竭和脑膜脑炎症状等。
②恢复期(起病第7~10天后)多数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失而获痊愈。少数患者在热退后几天至6个月或更长时间可再出现发热、眼部(常见者为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或全葡萄膜炎)及神经系统后发症。
(2)免疫反应期:
一般将发生于病程早中期的症状称为败血症或并发症,而将中毒症状消退后又起的症状称为后发症,此乃系免疫反应所致。
2.急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表现为脑膜脑炎型,起病后2~3天左右,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嗜睡、谵妄或昏迷,部分患者有抽搐、瘫痪等,颈项强直,克氏征与布氏征均阳性。
重者可发生脑水肿,脑疝导致呼吸衰竭。单纯脑膜炎者预后较好,脑炎或脑膜脑炎者病情较重。神经系统后发症较多见,早期后发症以单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根炎及脑神经瘫痪为主,晚期并发症以脑血管病多见。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患者多为12岁以下儿童及青年人,多系轻型或隐性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在急性期症状消失后1~5个月出现偏瘫和失语等症状,反复多变是其临床特点之一。
首先进行病因治疗。钩体对多种抗生药物敏感,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噻吩)等以及甲硝唑(甲硝哒唑)。国内首选青霉素G,常用40万~80万U,每6~8小时1次,至退热后3天即可,疗程一般5~7天。但其治疗首剂后发生赫氏反应者较多。
赫氏反应:部分钩体病患者在青霉素治疗后发生的加重反应。一般在首剂青霉素注射后2~4h发生,突起发冷、寒战、高热,甚至超高热,持续0.5~2h,继后大汗,发热骤退,重者可发生低血压或休克。反应后病情恢复较快,但一部分患者在此反应之后,病情加重,促发肺弥漫出血。赫氏反应的机理可能与抗生素使螺旋体大量裂解,释放毒素有关。为减少赫氏反应,又提高疗效,首剂青霉素量宜小,同时加用镇静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避免或减轻反应。出现反应后,应立即加用异丙嗪肌内注射和静脉推注地塞米松。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庆大霉素,或口服四环素、红霉素等。庆大霉素每天16万~24万U,分次肌内注射,5~7天1个疗程。链霉素0.5g,肌内注射,2次/d,疗程5天。
甲硝唑(甲硝哒唑)容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在CSF中浓度为血浆中的90%,可直接损伤钩体DNA结构,杀灭钩体及钩体L型。甲硝唑(甲硝哒唑)14~24mg/(kg・d),静脉滴注12天后减半量改口服维持10天。
肾上腺皮质激素用于中毒症状明显者,地塞米松0.2~0.4mg/(kg・d),静脉滴注,1次/d,直到症状改善,然后逐渐减量停用。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用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速滴,1~2次/d,约1周。神经系统后发症,早期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患者,可同时选用扩血管药物或抗凝药物,以改善脑部血液供应和脑细胞代谢。注意支持疗法及水电解质平衡。
预后:临床表明早发现、早休息、早抢救和就地治疗“三早一就”措施,是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通过上述治疗,一般不留后遗症。
钩端螺旋体性脑动脉炎患者常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作,尤其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部分患者因在发病时脑梗死面积大,而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预防:
1.避免与带菌动物(尤其是猪与鼠类)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接触。
2.驱鼠、灭鼠。
3.严禁食用病畜肉及带菌动物的生肉及其他产品。
4.管好猪、犬等家畜,接种兽用钩体菌苗,避免使用新鲜畜肥。农田在插秧前施石灰氮,割禾前10天放干田水。
5.人群在流行季节前1个月接种钩体菌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