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放线菌病

本病是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患,病变常向四周扩展并伸入邻近组织,形成许多排脓窦道,其排出物中有坚硬的分叶小粒(硫磺颗粒)或由许多Gram阳性菌丝交织在一起的小菌团,直径可达1~2mm。好犯部位有颈、胸、腹等,常致严重畸形,活动障碍。亦可泛发。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本病主要由放线菌目、放线菌科的人型放线菌(以色列放线菌)所引起,为厌氧或微需氧、Gram阳性、非抗酸性菌。菌丝可断裂成杆菌或球菌形。在组织内,其末端有菌鞘并排列成放射状。

(一)面颈型
最常见。放线菌由口腔或咽部粘膜伤口或龋齿、扁桃体等部位入侵,也可直接经唾液腺、泪腺管入侵。一般以下腭最易被波及,初为局部肿痛,渐次局部发硬如木质,其上皮肤变暗红或黄紫色,此时局部可变软而发生脓肿,后者穿破形成多数窦道,其排出物中存在硫磺颗粒。病变向四周扩展而波及颅骨、眼眶、中耳、舌、颈、肩、上肢、肺、胸膜、脑等部位,窦道反复愈合又穿破,使病程迁延不愈。当病变波及咀嚼肌时可发生牙关紧闭。后期尚可波及其下骨膜引起骨膜炎、骨质破坏等,此系本病的一个特点。
(二)胸部型
可以由上一型或腹部型直接经蔓延而发生。亦可经口腔直接吸入病原菌而发生感染,多侵犯肺门或肺底实质区,初呈亚急性肺部感染症状,如低热、咳嗽、咳脓样痰,但无血。病变进展后,肺门形成小脓疡,痰即可带血丝。有时尚可波及胸膜、胸壁等处,并穿出表面形成典型的排脓窦道,此时即可发生明显呼吸困难、发热、盗汗、贫血及消瘦等。
早期体征有如肺结核,X线检查呈广泛实变,但多位于肺的双下侧,有时病变由肺门突出宛如肿瘤。在实变区中可出现片状稀疏区,这点可与肿瘤相鉴别。胸膜积液较常发生,为非包裹性并多粘连。肋骨可被波及而破坏,有时则表现为面颈型中的增生性改变。
(三)腹部型
可由鸡骨或刀枪穿透肠壁而发生,最常见的原发灶位于阑尾,而后波及输卵管、胆囊、肝等处,初症可不显著,并随所波及的脏器而出现相应的不同症状。如原发于结肠则呈不规则肿块;波及肝脏,出现黄疸;波及胆囊及泌尿道时发生相应的功能紊乱;波及脊椎出现脊髓压迫征、腰肌脓疡等;有时也可穿破腹壁形成窦道。本型间或由血源播散而使中枢神经系统被波及。
1、局部治疗可考虑手术切除及物理治疗,如为面颈型可用X线照射。
2、全身治疗除支持疗法外,以青霉素的疗效为最佳。每天静脉滴注100万~1000万u。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林可霉素,每12h肌内注射600mg,加以每4h500mg内服。也可以用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药等配合治疗。一般多烯类的抗真菌抗生素则对本病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