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是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临床以急性起病,腹痛、吐泻、发热等特征。重症型常出现失水、休克症状。于1950 年10 月从日本大阪市发生的一起咸沙丁鱼食物中毒的患者肠道排泄物和食物中首次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随后1955 年在日本新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副溶血性弧菌系弧菌科弧菌属,革兰染色阴性的荚膜杆菌,为多形态的球杆菌及稍弯曲弧菌,大小不一,一般长度为0.7~1.0μm。菌体一端有单根鞭毛,运动活泼。嗜盐生长,最适宜的培养基为含盐2%~4%。最适宜的温度为37℃,pH7.4~8.5。菌落形态常因培养条件而异。在SS 培养基或血琼脂培养基上大多呈卵圆形,在食盐蛋白胨琼脂上则为球杆菌。其致病因子为该菌产生的耐热溶血素(TDH)和不耐热溶血素(TRH)。TDH 的分子量为42×103,100℃ 10min 不能灭活。人、猴、狗、鼠的红细胞对TDH 敏感。曾经从腹泻患者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在Wagatsuma 琼脂上出现“神奈川现象”阳性,故认为发病可能与耐热的溶血素有关。此外对实验性小鼠的心脏有毒性作用,静脉注入小剂量TDH 数秒钟即可使小鼠死亡。TRH 分子量为48×103,为两个分子量24×103 的亚单位组成。TRH 与TDH有68.6%的基因呈同源性,但TRH 不耐热,60℃ 10min 即被灭活。两种溶血素均可引起肠黏膜充血、水肿、轻度糜烂,并可通过cAMP 和cGMP 途径导致分泌性肠液潴留及腹泻。副溶血性弧菌对酸较敏感,当pH6 以下,即不能生长,在普通食醋中1~3min 即死亡。在3%~6%氯化钠溶液中繁殖迅速,每8~9min 分钟为一周期,本菌嗜盐性机制与K+-H+反向转运系统有关。对高温抵抗力小,65℃时5~10min 即可死亡;室温下自来水中,1 天内死亡;河水、塘水、井水中不超过2天死亡;但在海水中47 天后仍可存活。在-20℃蛋白胨水中,经11 周,仍能继续存活,本菌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很弱,可被低浓度的酚和煤酚皂溶液杀灭。副溶血性弧菌有鞭毛(H)、荚膜多糖(K)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为所有菌株共有,无助于分型。故O 和K 抗原为血清型分型基础。已知有12 种O 抗原,至少59 种K 抗原。根据其菌体O 及鞭毛抗原H 的不同可分为25 个血清型,B,E,H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血清型。按噬菌体分型,我国至少已获九个型。

潜伏期一般为6~20h,最短1~3h,最长可达96h。起病急骤,先以畏寒、发热、全身不适、腹部不适开始,随之出现上腹部、脐周阵发性绞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和腹泻。大便每天数次至20 余次不等,大便以黄色水样便较多,少数为血水样便,极少数呈现脓血便,但很少有里急后重感。严重腹泻可导致脱水,循环衰竭,伴声音嘶哑和肌肉痉挛,甚至出现神志意识障碍。儿童患者多以高热起病,体温多在38~40℃,中毒症状显著,肠道症状较成人轻。本病病程3~5 天,除个别老弱患者可引起死亡外,一般预后良好。国外报道,本病临床表现除典型胃肠炎型外,尚有痢疾型、中毒性休克型,慢性肠炎型。
1.一般治疗及对症疗法 饮食以清淡为宜,视病情输入适量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对轻度和中度脱水者亦可采用口服补盐液(ORS),轻度脱水者ORS 按50ml/kg 体重,中度脱水者ORS 100ml/kg 体重,4h 内服完。重度脱水者最好先静脉快速补液,待病情好转后再改为口服补液。腹痛时给解痉止痛剂,如阿托品、山莨菪碱。血压下降时,除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外,尚可加用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大量便血可酌情输血。
2.抗菌药物治疗 本病一般自限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和排菌时间。对病情较重而伴有高热或黏液血便,可选用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抗生素。也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至症状消失3~4 天后停药。
预后:除个别老肠患者可引起死亡外,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关键在于加强卫生宣传,提高人们的卫生素质。①加强海产品卫生处理。对海产品清洗、盐渍、冷藏、运输应严格按卫生规定管理。②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不生吃海产品。做到生菜和熟菜分开,防止交叉感染。对海产品要煮熟炒透。贮存的食品在进食前要重新煮透。不吃生成蟛蜞、生梭子蟹、咸烤虾等,如生吃,一定要用醋泡5min,杀死病原菌。③控制食品中细菌生长。通常食品应放在凉爽通风处,或保存在冰箱内。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