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由副球孢子菌或巴西(南美)芽生菌引起,自然界尚未分离出此菌。也属双相型菌,组织内为酵母型,室温(28℃)培养呈菌丝型,实验室中可使菌型相互转化。
分三型:
(一)肺副球孢子菌病
常波及双肺,初起为肺泡炎,具巨噬细胞及巨细胞浸润,有时继以小片坏死。巨噬细胞可携带病菌而传播至全身。X线见肺门淋巴结明显肿大,并有小片钙化。临床为胸痛、发热、呼吸困难、咳嗽痰多,有时带血。可闻及罗音,X线见小结节浸润,时有融合区。慢性感染者可伴有化脓性病变,继而发生广泛的纤维化而影响肺功能。仅有1/3病例有空洞形成。
(二)皮肤粘膜淋巴系统副球孢子菌病
口腔损害初发丘疹或大疱,并渐扩大形成脓肿,继以溃疡,称“桑椹型口腔炎”。溃疡边缘高卷,其苍白渗出的基底上有出血点。疼痛影响进食,并因此导致恶病质。严重者可破坏口鼻咽喉及其附近组织而发生穿孔、瘢痕形成等。若齿龈被损害则可致牙齿脱落。附近淋巴结迅即波及为本病常见的特征之一,通常最早波及者为颈淋巴结,发生炎症后可与皮肤粘连,并致破溃形成窦道及渗出物外溢,其中有许多真菌同时被排出。此外,皮损可由粘膜损害而扩展,呈典型的溃烂结痂性肉芽肿。有血源或淋巴播散者可发生卫星状损害。晚期尚可波及全身。极少见原发接种的下疳型损害。
(三)系统性副球孢子菌病
播散性损害多波及淋巴系统、脾、肠、肾上腺及肝等。偶可波及睾丸、脑、脑膜、心、大动脉及骨骼。如波及肠道,可发生腹痛、厌食、呕吐、发热等症状。有报告称98%的播散性患者波及脾脏,可出现多量腹水。亦有报告约50%患者侵及肾上腺并发生坏死,患者出现Addison病样症状。骨损害较少见,常呈孤立性的骨疏松区。有时可波及脑及脑膜而出现头痛、恶心、抽搐、偏瘫等症状,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增加。
可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庐山霉素等。磺胺类药物只对中度严重的患者有时收效。二羟脒替单用时效欠佳。忌用碘剂,以免发生播散。酮康唑对本病疗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