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是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在肺部的表现。肺为原发性感染,多为无症状或自限性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播散,主要累及网状内皮系统。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荚膜组织胞浆菌为双相型真菌,在自然环境中为菌丝型,有大小孢子,在宿主组织及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酵母型菌体外周有一透明带颇似荚膜。组织胞浆菌孢子经呼吸道吸入,多数被机体防御机制消灭,到达肺泡的孢子增殖并转化为酵母型。引起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聚集,酵母被巨噬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仍能繁殖并通过肺门淋巴结到达血循环。

潜伏期9~14 天。
1.急性型 大多数正常人感染后不出现症状,少数(儿童居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头痛等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样症状。部分可出现关节痛-结节红斑-多形红斑综合征,约持续1 周。肺部体征甚少。胸片可无异常,亦可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结节状浸润阴影,肺门淋巴结肿大,大量吸入孢子后,可有寒战,高热,咳嗽、咳黏液脓痰,呼吸困难,咯血等肺炎症状,胸片表现为片状浸润阴影或肺实变征,常伴肺门淋巴结肿大,偶有胸膜反应,此型病程约1 周,大多可自愈,少部分继续进展。肺炎者亦当良性经过。
2.慢性空洞型 主要发生于肺气肿、肺结核等或肺结构破坏性病变患者,因异常空洞有利于病原菌逃避人体免疫机制的干扰,更好的繁殖。临床表现与肺结核极为相似,低热、盗汗、体重下降、咳嗽、咳黏脓痰,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此型除少部分病人自愈,多数进展,最终导致肺纤维化,往往死于呼吸衰竭。
3.进行性播散型 此型少见,发生于免疫抑制患者或老年人、儿童。主要播散至网状内皮系统,患者全身症状重,常有高热、呼吸困难、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黄疸、贫血,可有口腔及胃肠道溃疡、心内膜炎、脑膜炎和阿狄森氏病。X 线表现为两肺部粟粒状阴影或散在结节状病变,类似粟粒型肺结核。年幼儿童或AIDS 病人进展较迅速,其他病人进展相对缓慢,死亡率达80%。
原发的急性型一般不需要治疗,如病变广泛、症状明显者用酮康唑或氟康唑400mg/d 口服,疗程1~2 月。慢性型、播散型均需治疗。慢性型先用两性霉素B,每天0.3~0.5mg/kg,1~2 月,酮康唑400~600mg/d,维持治疗6~12月。播散型首选两性霉素B 治疗,每天0.3~0.5mg/kg,总量2.5g,病情改善后用酮康唑或氟康唑。亦可用氟康唑0.2~0.4g/d,静脉滴注,疗程至少6~8周,酮康唑治疗对艾滋病患者无效。1994 年,美国FDA 推荐伊曲康唑用于治疗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常用口服剂量为200~400mg/d。
预后:进行性播散型少见,预后差。年幼儿童或AIDS 病人进展较迅速,其他病人进展相对缓慢,病死率达80%。
预防:主要措施:
1.3%甲醛用于污染区消毒。
2.预防性抗真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