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痱子是由于环境中的气温高、湿度大,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使表皮角质层浸渍,致使汗腺导管口闭塞,汗腺导管内汗液潴留后因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于汗孔处发生疱疹和丘疹。
痱子的发生除高温和高湿度外,尚有其它因素。有人认为汗孔的闭塞是一种汗孔的原发性葡萄球菌感染,此种感染与热和湿的环境有关。但Holzle等(1978)实验研究发现,痱子的发生与出汗过多无关,而是皮肤上微球菌的大量繁殖所致。

病因 症状 预防 治疗

痱子的发生除高温和高湿度外,尚有其它因素。有人认为汗孔的闭塞是一种汗孔的原发性葡萄球菌感染,此种感染与热和湿的环境有关。但Holzle等(1978)实验研究发现,痱子的发生与出汗过多无关,而是皮肤上微球菌的大量繁殖所致。

临床上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晶形粟粒疹又称白痱。是汗液在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溢出而成。常见于高热并有大量出汗、长期卧床、过度衰弱的患者。常在颈、躯干部发生多数针尖至针头大浅表性小水疱,壁极薄,微亮,内容清,无红晕。无自觉症状。轻擦之易破,干后有极薄的细小鳞屑。
(二)红色粟粒疹又称痱子。因汗液在表皮内稍深处溢出而成。夏季多见,急性发病。好发于手背、肘窝、颈、胸、背、腹围、窝、妇女乳房下以及小儿头面部、臀部,为圆而尖形的针头大小密集的丘疹或丘疱疹,有轻度红晕。皮疹常成批出现。自觉轻微烧灼及刺痒感。皮疹消退后有轻度脱屑。
(三)脓疱性粟粒疹又称脓痱。系痱子顶端有针头大浅表性小脓疱。常发生于皱襞部位,如四肢屈侧和阴部,小儿头部也常见。脓疱内容常无菌,或为非致病球菌。
(四)深部粟粒疹汗管在真皮上层特别是表皮与真皮分界处破裂,形成密集的与汗孔一致的非炎症性皮肤色的水疱,无光泽,出汗刺激后增大,刺破后有透明浆液流出,不出汗时皮疹不明显。面部和掌跖不发生皮疹,此时面部代偿性出汗增多,而全身皮肤出汗减少或无汗。深部粟丘疹常见于严重且反复发生红色粟粒疹的患者。因红色粟粒疹业已造成了表皮中汗管的闭塞。当皮疹广泛时,可致热带汗闭性衰竭或热衰竭,这时患者有疲劳、食欲不振、倦睡、眩晕、头痛等全身症状。
局部可用清凉粉剂如痱子粉外扑,或用清凉止痒洗剂如1%薄荷炉甘石洗剂、1%薄荷醑;脓痱则外用2%鱼石脂炉甘石洗剂效果好。当气候凉爽时,皮疹可迅速自愈。
本症中医辨证属暑热夹湿,闭于毛窍所致,故治以清热解暑化湿,清暑汤加减。小儿可常以绿豆汤、金银花露或地骨皮煎水代茶。
预防痱子发生应注意:①加强室内通风散热措施,使周围环境不过于潮湿,温度不过高,以减少出汗和利于汗液蒸发;②衣服宜宽大,便于汗液蒸发。及时更换汗湿衣服;③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④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常用干毛巾擦汗或用温水洗澡后撒布粉剂。